新闻动态
作者:陈新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2022年4月26日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已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所说,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面临国内艰巨繁重的恢复重建和国际上的封锁,但我国依然制定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商标注册暂行条例》等知识产权法规。但在此后近30年的计划经济年代里,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建设基本处于空白。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起来,便有了历史的必然性。1979年,专利法起草小组先于中国专利局成立。198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前身中国专利局成立,我国也在这一年正式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商标法》,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之先河,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步入崭新阶段。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专利法》,并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加入了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的多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1998年3月,中国专利局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并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是我国政府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立知识产权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完善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郑重承诺一一兑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全面履行知识产权保护职责。而在与法律制度建设所平行的另一条发展轨道上,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构设置也在不断完善。2008年6月5日,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我国将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进展,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保护知识产权,中国言出必行。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第一个100万件花了15年,第二个100万件历时4年2个月,第三个100万件用了2年3个月,第四个100万件仅用1年6个月,第五个100万件只用了1年4个月时间。中国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
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知识产权与青年:锐意创新,建设未来”,旨在庆祝由青年主导的创新和创造。在全球范围内,青年人正在利用他们的干劲和才智、好奇心和创造力,加紧应对创新挑战,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将着力探讨知识产权如何支持青年推动变革,实现更美好的未来。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接着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与桥梁。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是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保护是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知识产权的高效益运用更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促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通过牵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升知识产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截至2021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到3200亿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
的十八大以来,知识产权保护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上,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还将“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写入《中央关于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知识产权首次写入的重大历史决议。当前,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2021年,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绘就了新时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为推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发挥好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效能。当今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涉外法律事务不断增多。我们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原则,维护和发展知识产权多边合作体系,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知识产权审查机构合作,推动审查信息共享,完善国际对话交流机制,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等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开云 开云体育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